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
随着新一波新冠疫情再次席卷全国多地,中小企业之困进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成本与需求压力“双杀”多重因素交织的压力升级新阶段。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刚刚发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7,环比下降0.4点,连续四个季度下降,目前已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
作为社会财富重要的创造者、提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已毋庸多言。如何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新一轮压力对症下药,切实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已成为当前稳增长的重中之重。
对于中小企业面临的新难关,中央也已有所关注和动作。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的举措,加大扶持、确保落实、精准服务……会议精神中的这一系列关键词都显示对于中小企业的纾困扶持已进入刻不容缓、需要向纵深精细发力的新阶段。高层的表态为广大中小企业送上了一颗政策面的“定心丸”。接下来,一系列的纾困政策需要在落地执行求成效方面下大功夫。
短期内,求快、求精、求准。聚焦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如在纾困最直接的减税降费方面,短期要定位准确解决具体困难,在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疫情对消费、生产、就业和收入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情况,分行业、分阶段多层次重点施策,并建立深入的政策效果评估及动态调整机制,以最大限度提高政策有效性。
长远看,将解决眼前困难与着力破解深层次矛盾相结合,形成更长效制度化的帮扶纾困机制,做好打一场帮扶中小企业持久战的准备。将成本“减法”推向深入,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把中小企业长期制度性成本降下来;同时,在帮扶力量上做“加法”,引导更多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资源,构建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的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头部企业强、腰部企业专、小微企业活的高质量经济结构,更加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提高中小企业获得感方面做“乘法”,用足用好数据智能技术,打破中小企业在政策信息获取方面的信息鸿沟,使政策传导机制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服务型机制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一系列雪中送炭的政策救市举措,当下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家信心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信心的重塑。比起外部形势压力,企业家信心低落带来的经济负面传导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家信心低迷将导致企业主动进行战略收缩,结局必然是通缩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增大。
如何有效修复和唤醒企业家信心?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企业家这个群体的本质上来看。自200多年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创造了“企业家”这个词以来,这个群体就素以挑战者和颠覆者的身份出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将自身使命定位于“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企业家与生俱来就拥有危中寻机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所以,当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营造出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机制,能够在当下这个困境时刻激发企业家们寻找企业生机和活力的勇气与动力?一切恐惧源于未知,或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帮助企业家稳定预期,战胜未知。
真正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内生性增长完成,这就需要充分释放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而作为社会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愿意全身心投入进行创造创新,那就是他们能够获得长期收益。而这种长期收益,需要得到制度和法律的保障,需要以政策的相对“不变”,应对疫情等诸多不可控风险变量。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在宏观调控中提高预期管理水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连续多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我们需要继续推动宏观面的稳预期管理,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和执行的分解谬误,同时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延伸覆盖至更精准的中小企业预期管理领域,进一步厘清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持续提升优质的营商环境。在市场化、法制化的基础上,聚焦政策收与放的平衡——“收”,注重政策边界“红灯”的规范与明确;“放”,继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制度边界范围内,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核心力量,激发市场的活力。
在制度之外,社会舆论层面也需要形成尊重企业家精神、助力创新的良好软环境。少一些捕风捉影、将企业家“妖魔化”的舆论紧箍咒,多一些理性、包容的公众担当。在全新的社会转型期和商业环境下,企业家和创业者或许能更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当然,于危机中唤醒企业家精神的“人间正道”,既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保障,也需要依靠企业家自己练好内功。企业家更需要心怀“国之大者”,如果只将目光紧盯眼前利益,希望短期赚一把以改善生活、获取财富,实际是一种短视和庸俗的表现。企业的使命,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是为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企业家必须把握法律底线,依法进行经营活动。企业家是创新家,而不是套利家,靠走旁门左道吹大的财富泡沫,最终会被法律的利剑戳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在危机中摸着石头过河,除了完成过河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河上搭桥。以持续精准纾困解难为目标,以稳预期提信心为抓手,让中小企业在脱困之后,真正走上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 陈莉 校对 张彦君
中小企业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