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原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

从广州出土的几颗“小小”水稻看四五千年前珠三角的“大发展”

广州茶岭、甘草岭出土的碳化水稻,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南传的有力物证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五羊献穗的传说妇孺皆知。但其实您知道吗?目前广州最早的水稻,比“五羊献穗”传说中提及的西周,还要早得多!“广州市茶岭遗址的碳化水稻,年代距今约4400年前,应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单位明确、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南传的有力物证”,近日,借论述“良渚文化对岭南的影响”之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强禄,向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讲述了“良渚文化”水稻“南下”的“那些事儿”。

1

良渚文化对岭南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民以食为天”

收藏周刊:“发现良渚”大展来到广州,我们此前也探讨了良渚文化对岭南的影响。广东乃至广州出土的玉琮等,表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岭南对良渚文化的高度认同。这是物质文化方面的体现。这种影响和认同,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还有更深层的体现吗?

张强禄:论及良渚文化对岭南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深层的脉络,就是“吃”。我们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里,有一个常设展览“云山珠水间——考古发现的广州”,你们一进去,觉得哪件文物尤其重要?

收藏周刊:您认为是?

张强禄:有人说是黑彩的陶罐,有人说是石器。而我觉得,对考古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看似毫不起眼的那几颗碳化水稻。这几颗2017年出土自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茶岭遗址的碳化水稻,年代距今约4400年前,应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单位明确、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南传的有力物证。

2017年下半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茶岭遗址和甘草岭遗址进行了发掘,两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基本相同。我们对其做了植物考古,目前浮选出了水稻和小米,相关研究工作还在继续中。

收藏周刊:这些水稻和小米遗存,都是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南传而下的吗?

张强禄:我们推测,在距今 4600-4200 年(相当于石峡文化中晚期阶段),以琮、钺、环、镯等玉石礼器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影响和传播的背后,是稻作农业的传播和人口的迁徙。结合植物考古的证据,更加充实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链条。我们知道,石峡文化在当初发掘之时,就已发现水稻遗址。

这种传播可能类似“接力”性质。动植物的起源和驯化,往往具有单一性,尤其在某一区域里面。

2

人工栽培稻是一个革命性的出现

收藏周刊:在此之前,我们岭南先民以什么为主食?

张强禄:谈到“吃”的这部分,我此前也说过,广州茶岭和甘草岭遗址水稻等的发现,刷新了我以往对广州珠三角早期历史的认识(这两个遗址中间只隔了一个水塘,相距不过百米)。自1996年我来到广州,投身考古工作,陆续发掘了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但普遍堆积较浅,看不到植物遗存埋藏迹象。如南沙鹿颈遗址,是沙丘遗址和贝丘遗址,就在海边,我们也做过浮选,但是未见人工栽培植物遗存。

收藏周刊:如何判断是否人工栽培?

张强禄:这有一套严格的比对。

收藏周刊:南沙鹿颈遗址与茶岭、甘草岭遗址相比,年代相差多久?

张强禄:前者晚了两三百年。食物收集方式应是狩猎(渔猎)采集。我们发现,在珠三角区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起,从深圳咸头岭开始,一直到距今约5000年这个时间段,人们尚未选择农耕这种方式。

收藏周刊:因为珠三角水产丰富吗?

张强禄:对,水产相对丰富。考古发现,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么多。其实,我曾半开玩笑地说,当时,聚落里人口不多,人家到河里面捞些鱼虾,上山打猎、采点果子,便解决了餐饱,余下的时间就可以到海滩上晒太阳思考人生了(何必农耕?)。

收藏周刊:茶岭、甘草岭出土的这些人工栽培植物遗存,透露了怎样的信号?

张强禄:我们明显看到,当时人们已选择了早期农耕这种方式,而正因选择了农耕,反过来导致了它有更多的遗迹分布出现。

收藏周刊:农耕意味着居住的稳定性?

张强禄:对,起码相对固定。所以我说,我们博物馆展厅里,第一件最重要的文物就是碳化水稻,它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出现。当我们解决了“吃饱”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后面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良渚文明的兴盛,也是因为它有成熟的稻作去支撑。

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在这个时间段,就南方而言,集约化的、精工细作的稻作文化支撑并导致了后面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看茶岭、甘草岭遗址,包括2020年挖掘的陂头岭遗址,从其文化遗存,可以得知,当时人们开始种植水稻了。他们要去选择这种人工栽培粮食作物的方式,才能够维持聚落的产生和繁衍。早期农业和定居社会是密切相关的。

收藏周刊:您说的文化遗存,除了此前我们得知的甘草岭的源自良渚的玉器,以及茶岭等的植物遗存外,还有什么其他互证,表明上述您所说的聚落,是早期农耕定居社会?

张强禄:甘草岭遗址发掘的墓葬已达170多座,并有81个灰坑和约40个柱洞,柱洞其上,或是简单的杆栏式建筑,这些都是定居遗留的痕迹。它与植物考古的成果是相互印证的。陂头岭遗址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窖穴、灰坑、柱洞等遗迹,也是数量众多,遗存原分布范围可能超过10000平方米,我们推测,那些巨大的窖穴,是用作储存。

收藏周刊: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聚落等级可能越来越高?

张强禄: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加、剩余产品的丰富,会逐渐推动复杂社会的产生。就良渚而言,其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反山、瑶山墓葬区,王和高等级贵族的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我们从茶岭和甘草岭的墓葬,也能看出一些差别,甚至也能看出两三个等级来——一些墓葬的规模明显更大,随葬的玉器、石器也相对多一点,所以,实际上,阶层已经开始分化,只是没有那么剧烈和明显,但这就是向复杂社会转化的显现。所有这些基础事实的背景,是早期农业的确立。

3

广州北部发现的

4500年前后的遗址

或表明珠三角

进入大发展时期

收藏周刊:我们知道,广州的甘草岭遗址,出土了“源自良渚文化”的一枚玉琮残件,与其相邻的茶岭遗址,则发现了距今为止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的水稻和粟的植物遗存。当我们把这些放进广州地区考古的时空轴中去观察,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是?

张强禄:我最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结合近十年来尤其是近五六年来在黄埔、增城的考古发现,放到广东这个更大空间去思考,我们意识到,最早可能在4800-4700年前,也就是石峡文化开始的时候,至约4200年前,也就是约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代、考古学说的龙山时期,应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当时,粤北山地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人群,可能成规模地来到了珠江三角洲。

在广州北部地区发现的这些4500年前后的遗址,基于前述人群的到来,基于农业发展的支撑,表明这时珠江三角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收藏周刊:最后,请介绍一下你们对流溪河流域和增江流域中间这片区域的期待?

张强禄:值得一提的是,在流溪河流域和增江流域中间这一大片区域,这些年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考古遗存。从广州从化横岭,到黄埔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榄园岭、马头庄,还有萝岗的大贤墩、增城的浮扶岭——广州北部和东北方向的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有可能是高等级聚落的潜在区域。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考古岭南广州市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太原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太原生活网 ty.dcxinwe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