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原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材地理】为什么高考不考教材上的内容?初中地理新教材改版前后目录对比!

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到迷茫,也让家长和 老师深感无奈。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教育理念和考试机制的深层次原因。了解这些原因,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高考考试,还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学习的真正意义。

1.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区分。

教材主要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中高考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回顾、对学生记忆力的考验,还要考查和评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延展的能力。

这意味着:考试会设计一些超出教材内容但基于教材原理的问题,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数学教材教了基本的几何原理和公式,但在考试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复杂问题的题目。

所以,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停在记忆和背诵上,更要注重理解和应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你懂了吧?


2.应对“题海战术”

如果考试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出题,学生 和 老师可能会倾向于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做题来应对考试,而不是深入理解知识。

“题海战术”就像是用沙子堆砌城堡,看起来坚固,但是缺乏真正的内在力量。

大量做题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但长期来看,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所以,考试设计往往会包含一些“超纲”或“变形”的题目,去避免这种情况。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做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创新,真正实现了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3.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必然选择。

考试设计自然也会相应地包含一些需要发散思维、跨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些题目可能并没有在教材中直接出现,但考察的依然是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说在数学里面可能还会考你地理、语文、传统文化,在英语里面会考物理、天文、科普等等。

4.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教材提供的是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但考试需要评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知识点就像是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而灵活运用这些工具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不会用的=无效的。

所以,考试题目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和情境出现,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未曾遇到的问题中去。

这点比较好理解,我就不多解释了哈。

5.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所有的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找到答案。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考试设计也随之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和推动这一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让学生记住大量的知识点,但在现代社会,单纯的知识积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所以,考试设计也随之调整了,目的是更好地反映和推动这个转变。

6.公平性与区分度。

为了区分出不同水平的学生,考试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

通过设置一些超出常规教材范围的问题,不仅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有效拉开学生成绩的差距,更好地进行选拔、识别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学生。

7.教材不是学生的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并适应真实的世界。

教材只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的一条路径,而非终点。

所以,考试设计会包含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能在未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虽然教材是学习的基础,但中高考的出题范围和形式会更广泛、更灵活,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应用力和创新力。

这不仅是为了应对“题海战术”,也是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同时也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世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材不重要,老师才重要?

说实话,这种观点我并不赞同,尽管我自己也是一名老师。

1.学习这件事情,并不是单靠老师、教材就能完成的。

老师或许能够在某个知识点上给你深刻的讲解,或者在某些事情上引导你走向深入。但是,如果想要形成广泛而牢固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去横向扩展和探索。

好的老师当然重要,他们能在学习的关键节点上提供指导和灵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概念。

而且,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覆盖所有知识点。

如果你仅仅依 赖于 老师的讲授而不进行自主学习,那么知识的获取将是有限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教材作为系统化的知识载体,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序的学习框架。通过教材,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除了学习教材外,学生还要通过做习题、大量阅读、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的积累和深度的形成,最终还需要依靠你自己的努力。

浅浅的广度只能让你浮于表面,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点,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

这就像在大海中漂浮的浮萍,虽然看似覆盖了广阔的水面,但却没有扎根于任何地方,随波逐流,难以稳固。

而深深的广度则如同植物的根系,需要时间和主动的探索来慢慢扎根并且相互连接,才能构成一个稳固而丰富的知识网络。

知识的广度决定了你的视野,知识的深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就像那句话说的:“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当知识的根系深入到各个领域,彼此交织,才能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支撑起广阔的知识树冠。

这就意味着:你不仅要在纵向上深入钻研,还需要在横向上广泛涉猎,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举个例子,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可以教会你如何解方程,但要理解方程在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中的应用,你需要自己去拓展学习领域,去发现这些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孩子学习的早期阶段,需要父母帮我一起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慢慢地,就真的变成了孩子的习惯。

同样的,一个优秀的 历史 老师可以让你对某个历史时期有深刻的认识,但要真正理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你需要自己去阅读更多的书籍,进行独立的思考。

这样,你才会发现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而独立思考则能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学习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一个主动探索和不断发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总结一下:教材提供了基础,老师提供了指导,但真正的学习旅程,需要你自己去走、去发现、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深厚而广泛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2024秋季初中地理教材改版,教材结构和旧版教材相比,有很多的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也编入了教材,四册新教材里都单独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一起来看看新旧教材的对比叭~

七上新旧对比

七上(旧)

七上(新)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一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与应用

【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化校园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

八上新旧对比

八上(旧)

八上(新)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二节 人口

第三节 民族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与地势

第二节 气候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工业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二节 人口

第三节 民族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第二节 气候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三节 矿产资源

第四节 海洋资源

【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交通运输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太原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太原生活网 ty.dcxinwe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